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China 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联系热线:010-64693287 / 010-64693285

《公共建筑通风与空气品质》专题交流会总结

  • 作者:
  • 中国暖通空调网
  • 发布时间:
  • 2018-11-19

时    间:2018年10月26日8:30-12:00
主持人:李先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所长
             李玉国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地    点:三门峡国际会展中心一层  崤函厅


       2018年10月26日上午,《公共建筑通风与空气品质》专题交流会在河南三门峡国际会展中心一层崤函厅顺利召开。交流会共有包括特邀报告和技术交流报告在内的9位代表发言,约150位代表参会。在每位代表发言后都会预留提问时间,通过台上台下互动进一步深化交流效果,会场气氛很活跃。
       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重庆大学的付祥钊教授,报告题目为《医院住院楼通风再思考》,对医院室内环境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提出了原来的重空调、轻通风,将通风设计附属于空调设计,或者空调设计中附带的通风措施,不能保障室内空气健康的设计。倡议通风设计先行,空调供暖设计配合,认为这是实现医院住院楼空气健康和热舒适的合理设计流程。另外付教授提出优先进行通风设计先行不难,难点在于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
       天津大学的刘俊杰教授随后了进为《大型办公建筑通风与室内PM2.5控制》的发言,刘教授称现有新风系统因为过滤器交率够、维护差、漏风严重等因素影响,不仅不能带来干净的空气,反而代入室内更多PM2.5。从而得出办公建筑最优解决方案是最小新风量+空气过滤器。另外办公建筑中颗粒物被动沉降暴露不容忽视,办公室中地毯、绿植是细菌花粉等生物气溶胶的温床,被动沉降到人体皮肤和眼睛会引发过敏反应,运动20min后衣服上被动沉降的颗粒物数是地板表面的8%,人体表面被动沉降颗粒物数是主动吸入颗粒物数的7.8-13.6倍,需要关注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被动沉降暴露量控制效果。
       武汉大学赵福云教授带来了《雾霾气象条件下城市热湿环境动力学特性》主题发言,针对临湖(东湖)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区的城市通风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机理性的研究。认为优势是湖泊水体具有很大的储存热量的潜力作为自然下垫面和人工下垫面的综合体之一,合理利用大型湖泊水体,可能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缓解热岛与污染岛。
       大连理工大学的张腾飞教授进行了题为《三种送风参数逆向设计方法的串级集成应用》的发言,报告中基于扬长避短原则,将基因算法、POD模型和伴随方法三种送风将它们结合,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研究所刘荔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CT影像建模的颗粒污染物粘膜和吸入暴露评估》的发言,通过CT影像重建个体呼吸道模型评估颗粒物吸入暴露,可以帮助理解污染物环境浓度与健康风险相关性背后的因果关系,未来需通过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体外暴露测量等方式完善呼吸道模型表面的生物特性,更直接地反映剂量——健康效应,这对将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香港城市大学林章教授进行了《基于送回风参数室内非均匀热环境的建模与控制》报告发言,运用层次通风来解决不同区域参数不同的问题,由此进行的相关实验和算法的研究,从而实现能够在不同区域维持一定程度的参数的不同。
       同济大学的高军教授在《公共建筑空调风系统突发污染逃生与通风优化》的主题发言中称,在公共建筑突然污染逃生这个问题上,存在“欲速则不达”的范围,跑得快,反而大家都危险(且门不宽时)。采用逃生过程和污染物显露相结合的模型,分析逃生过程的情况。特定空调系统模式下,特定场所,可以用场景模拟结果来训练合理疏散速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高然副教授作了《一种用于气流组织评价及优化的新指标─靶向值》主题发言,发言中提出基于靶向概念的个性化送风口2.0,用若干小的风口来替代单一通风口,通过小风口的调整来实现目标区域的参数需求,以此来优化传统送风的结构。这一思路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优化送风方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山大学的学生杨宏宇作了题为《长途巴士中通风和感染源位置对不同大小飞沫扩散机制的影响研究》的报告,报告针对于中长途巴士中污染物的位置和对感染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